华夏艺术网欢迎您!服务热线: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冯亚君:杨雯和他的书法

2016-04-02 18:08:58      来源:华夏艺术网

    与杨雯杭州一别已有近十个年头了。近来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还是象以前那样的黑,胖瘦没变,个子没长,头发长了,束成“马尾”状,成熟中更添了几分潇洒。当年我们这批二十出头的毛小伙,如今已值“而立”。

    在当前的青年书法家中,杨雯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十年前,当许多青年书法学子满腔热血而求师无门的时候,杨雯已悄然负籍浙水,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深造,受教于陈振濂、陈大中、白砥、金铮诸先生。从先秦大篆到明清行草,从古代的书法理论到现代的书法美学。严谨的书法基本功训练,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这使他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练就了一手硬功夫。“硬”就“硬”在他常常能出色的完成经典法帖的临摹日课,很多同学的笔下精彩的偶然在他这里能变成必然。当然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除了需要大量的苦练之外,更少不了聪慧和才情。杨雯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作起事来极认真。他面对学习上的问题从不回避,经常与同学老师在讨论问题时直人快语,针锋相对,甚至在当时看来让人觉得有些太过较真,然而今天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杨雯所特有的书法学习创作状态。这种状态挺鼓舞人的。

    美院毕业后,一直没见过杨雯,只通过几次电话。知道他一直在做着和书法有关的事,时不时的也会得到他的信息:国展登榜,大赛获奖,报刊登稿,网上发贴。在鲜花和掌声过后杨雯依然在埋头书案,潜心创作。创作之余,据说他还在当地执教书法启蒙后学,成绩斐然。总之,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前些日子,杨雯打来电话说他在当地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并结集刊行,不日便寄来一本。搬开作品集我大出一惊。他一改往日的学院经典书风,而转向对魏晋残纸溯求。当然扬雯在书风上的转型,仔细想来是不奇怪的,求新求变是他的性格。当然这种转型绝非是对流行风的简单效颦,而是理性取法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文人书法长河中,二王书风一直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成为历来书法学习者取法的必然对象。然而时过境迁,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范本一经展转钩磨刻帖难见全貌,令人神往的魏晋风流已十不存一。虽然从纵向上看二王以后的历代都有所谓的正脉嫡传,然格调却难以与其比肩。所幸的是从横向上看,一大批被很多人所忽视并冠以民间书法的无名氏所写魏晋残纸,其笔墨间清逸的气韵、洒脱的风骨、自然的结体、明晰的笔法,却为我们诠释魏晋风流找到了注脚,为准确把握二王意韵找到切入点。在漫长的学书追溯中杨雯将目光集中于此,更见其独具慧心。因此我们看到杨雯的书法,笔下不避俗而能脱俗,其潇洒超拔的传统气息是很多同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这种难得的传统情怀下,身着洋装的杨雯也少不了现代精神。他在深刻体会传统书法精神的同时又尝试着以大文化大书法的视角关注书法艺术,分析构成,研究形式,探索时代的笔墨表现语言与书法视觉符号,这可以说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又是古老的书法艺术,时代的必然出路。人间正道是沧桑。  

    破笔若得意,残纸亦风流。杨雯正富春秋,我们期待着在传统与现代,笔墨与形式的夹缝中他能走得更远。因为他的每一步成功对我们是有启迪的。

战略合作机构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江苏散文网 连云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友情链接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文艺网 江苏作家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