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运河”开始,江苏文艺正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流淌
2018-11-01 21:04:04 来源:新民晚报
“众爱卿,你们看,这是条河呦……”昨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来自江苏的旋律为上海观众唱响。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江苏文化周拉开帷幕。
图说:《运之河》演出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作为江苏文化周的开幕演出,《运之河》蕴含着江苏地方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光彩。流经江苏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运河,是和长城一同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历史,是组成江苏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运之河》讲述了隋炀帝开掘大运河和隋唐朝代更迭的历史故事。歌剧选取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独特主题,还原开河历史,引发后人深思——因为隋炀帝的急功近利,这个造福后世的举措,也成了隋朝覆灭的导火索。
歌剧的主旋律具有强烈的江南韵味,令不少观众感觉十分熟悉却又耳目一新。据介绍,这首曲子是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改编而成,是地地道道的江苏小调。但经过作曲家唐建平的改编,这首民歌却具有了“国际范”。“就像普契尼把《茉莉花》加入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当中一样,我在做这样一部讲述江苏历史文化的歌剧时,也一定要选用一些江苏自己的东西。民族精神是根,民族文化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的。”唐建平按照西方作曲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对这首小调重新编曲,呈现了大量的宣叙调、咏叹调,同时他又保留了其中最精华的民族旋律和唱法部分。知名美声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和民族唱法的女歌唱家殷秀梅的合作更是让这部歌剧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东方内核融合西方技巧,西方歌剧的形式生动演绎了东方的故事。
图说:《运之河》演出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运之河》吹响了向上海观众呈现江苏舞台艺术新成果的第一声号角。接下来的“江苏文化周”中,话剧《复兴号》首次聚焦中国铁路人在建设高铁过程中的艰苦与坚持;话剧《雨花台》以雨花英烈为题材,讲述烈士故事;新创苏剧《国鼎魂》展示了江苏地方戏曲对传统与创新的巧妙结合;舞剧《记忆深处》则回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在战争之中凸显人间不灭的大爱;歌剧《二泉》带上海观众走近无锡民间艺术家“阿炳”的坎坷人生。共有6部江苏优秀的文艺作品将在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演,上海市民可以在自家门口领略长三角地区文化的多彩缤纷而又一脉相承。
除了“江苏文化周”,更多江苏优质艺术作品还将登陆“艺术天空”和“艺术教育”两大公益板块。无锡市歌舞剧院歌舞专场以及大型音乐史诗《金陵交响》已经率先在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中上演。艺术教育板块则将在11月2日带来话剧《复兴号》专场讲座,帮助上海观众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江苏地方文化元素。(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