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艺术网欢迎您!服务热线: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何美:疫情防控常态化,艺术如何刷新感染力

2020-06-13 09:09:59      来源:中国艺术报 | 何美

 

  在“坚信爱会赢——文艺界“以艺战疫”5·23特别节目”中,丁于、汪正正等演唱歌曲《我的世界我的爱》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8周年,在第7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中国文联主办“坚信爱会赢——文艺界‘以艺战疫’ 5·23特别节目” ,在多家卫视和新媒体平台播出;围绕“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集中开展“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如中国文艺志愿服务“以艺战疫”数字博物馆征集活动“云端”开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组织全国5个省级文联创新开展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进程中,文艺继续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国家的灯火更明亮。

 

  在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感染悄无声息,救治无问西东。病毒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和传染性,但团结、担当、科学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和真诚微笑,让文艺更有感染力和凝聚力。从“线下”到“线上” ,从笔端到网端,从面对面到键对键,当文艺界隔空对话讨论云剧场、云展览和舞台性、电影性时,我们的核心思考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土壤中,当“在线”成为时代新的“现场”,如何跃迁艺术的感染力,抵达屏幕彼端的心田?如何在网络空间获得新的感染共情和审美体验?

 

  艺术感染力来自何处?

 

  感染力来自时代感。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创作者以声为鼓,以舞为剑,以笔为矛,投入战“疫” 。曲艺和报告文学等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优势。106岁的作家马识途捐赠2万元支援抗疫,还创作了诗词和书法作品。想为,敢为,愿为,不做“绅士” ,勇当“战士” 。这种时代感、现实感与历史感一脉相承。由王竞执导、冯远征和戴立忍等主演的历史灾难题材影片《大明劫》 ,展现明代名医吴又可对抗病毒、在1642年写出我国首部传染病专著《温疫论》的故事,因为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今春在各视频网站重获“翻牌” 。关于“二战”的影视作品在战时就已紧锣密鼓开展:经典黑白电影《卡萨布兰卡》于1942年拍摄,在北非谍影中谱写战地恋曲;随即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拍摄8集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 ,其中第6集《中国战役》等近来吸引网友自发翻译配字幕并上传到“B站”和公众号。战鼓铿锵,观照时代、关注现实,文艺在场,绝不缺席。

  感染力来自创新表达。艺术要有洞察的本领和介入的能力,更要有独到的表达。但是除了文艺志愿服务或下沉到社区,大多数文艺家并不在抗疫现场,如何表现在场?急切之下,钟南山、李兰娟等医护肖像扎堆,他们挥别亲人或与病人亲切互动的诗歌美术题材视角雷同。甚至有蹭着“热点”走、“一窝蜂”地上、踩高捧低者,但网络不见得虚拟,网民并不好欺骗,都能识别走心之作。天津姑娘陈小桃关注从“暂停”到“重启”历时78天的英雄城武汉,用三幅原创漫画温暖陪伴: 1月30日发表漫画《热干面加油》(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3月25日发表漫画《热干面醒了》(同日武汉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4月7日发表漫画《热干面又见面了》 (翌日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在微博等平台不胫而走。类似漫画、短视频等努力提振艺术品位,歌剧、戏剧等高雅艺术则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根基深扎。连拥有1388年历史的布达拉宫和拥有600年历史的故宫也纷纷举办网络直播,实现由“窄播”到“广播”的感染扩展。

 

  感染力来自专业度。“一旦关注,长期感染,无法治愈”,“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的问候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及其团队。他们巧组专业治愈系与硬核软科普“CP” ,及时解答“分餐如何执行”“‘五一’能出去旅游吗”“新冠疫苗研发情况”等知识,让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感染路上传得更远。医术要医身,艺术要医心。“医艺同源”在古希腊和中国《七略》《汉书》《宋史》《魏书》《唐书》等都有体现。医理和艺理互通,特别是中医学与艺术都有重固本、重意会的美学精神。杏林春暖,桃李满园,肝胆相照,琴瑟相通。现代医学与文学艺术虽异途发展也相互“搭桥”,臻于真(科学)、善(仁术)、美(艺术)的统一。 《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呦呦鹿鸣》等一批表现屠呦呦等医疗医药人士及行业的艺术作品专业度高,感染力强,艺术与医术实现双重防治疗救效果。防疫,也防“抑” 。有“艺”,更有“益”。

 

  艺术感染力走向何方?

 

  感染力对创作提出了时、新、专的要求。“感染愈强烈,则艺术愈上乘。 ”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一书认为,艺术感染力取决于三个要素:情感的独特性,表达的清晰度,艺术家所体验与传达情感的真诚度。感染力是桥梁,将助力通往疗愈、朝向审美、迈向高峰。

 

  感染力通往疗愈实效。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还是庸医误诊、一钱不值?关键是治病救人,疗效用事实说话。1942年5月,也就是78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 ”艺术是抵御社会压力的摆渡之舟,是缓解精神焦虑的镜像疗法。睡前小说《解忧杂货店》 《深夜食堂》等,宠物养成类游戏“旅行青蛙” ,音乐、电影、旅行,各种文艺都是暖心治愈系。但有些书画影视创作,盲目追求大题材、大场面,误以为视觉冲击力就是艺术感染力,实则单薄空洞。反观“非典”发生10年后,何建明、王宏甲分别出版《非典十年祭》《非典启示录》 ;一批疫病灾难片表现闭锁或牢笼般的灾难时空,往往有非常精准的现实感乃至预见性,在隐喻书写中表达深刻反思,更绽放守望相助的光芒;与汶川特大地震相隔10年,阿来创作了小说《云中记》 。近处乃是人生,远处更多风景。艺术理应超越升华,感染触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本草好药熬制于文火慢炖的瓦罐中。经由时光萃取的作品,穿越现实迷雾,产生持久疗愈创伤、坚韧心灵的感染力。

 

  感染力走向艺术审美。当医务人员摘下口罩的一瞬间,摄影定格了“天使”的青春。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连月驻守武汉,为4 . 2万援鄂医务工作者所拍特写,留存于共和国的影像史册《见证》 。“你笑起来真好看” ,歌声表达敬意。抗疫题材画作不必拒绝便捷直观的摄影视频,但不能“抄作业” ,而需“二度创作” ,方有不同艺术门类的借鉴与超越。靳尚谊于1983年绘成的油画《塔吉克新娘》 ,既结合了一个多月新疆生活的经验,也参考了一些照片,采用古典油画技法和侧光,使红衣新娘沐浴在强明暗对比中,现代探索向古典美学致意。革命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南昌起义》也借鉴了摄影艺术,但壮美史观力透纸背。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有句名言:“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照”搬现实,不是复制照片。近年《清平乐》 《长安十二时辰》 《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等剧热播,从悦目到赏心,通过典雅考究的传统建筑、美食器物、挂画插花与内在的精气神表达美学追求,对话古今神韵。

 

  感染力走向经典和高峰。当前抗疫作品与颇多影视剧存在过剩与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佳作尚缺。“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1550年撰写出版了《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区分了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历史价值:真正永恒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杰作;后者是过渡作品。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也许不那么经典动人,但能提醒我们抵达艺术巅峰的道路何其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这是对“经典”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新时代,人们对经典的期待不变,艺术创作从“高原”攀向“高峰”的征途不变。舞蹈、音乐或者表演都不是炫技,而需经由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滋养感染力,雕刻永恒价值。战“疫”长歌中,数字时代里,期待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与经典“高峰” 。

 

  疫情新常态里,新互联网时代,从危机到生机,人人创作、人人“在场” ,艺术应刷新感染力,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亲密链接,成为疗愈现代性创伤的药方,以审美方式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参与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战略合作机构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江苏散文网 连云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友情链接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文艺网 江苏作家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